Sarah,是一个名词,一个象征符号,二战犹太人受害者之一。我喜欢此片的原因有二:
一是对待历史的态度。三个国家的三个家庭因sarah串到了一起,没有人回避或冷漠面对这段个人历史。个人的态度反映了国家的态度,这也包括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代表法国对二战时期法国对犹太人所作事情的道歉。
二是拍摄水平我很欣赏。法国片看的不多,多是冗长的对白或法式幽默类型,而此片很有张力,分寸拿捏的很好。那种悲痛和悲伤不需要嚎啕大哭来演绎,那种亲人的爱不需要大呼小叫来证明。那种克制的悲伤,更容易让人动容。
在战争血雨纷飞的时代,普通人的命运却被强权政治与暴力所欺,蒙昧与烟火相互揉捏并作用在自然人身上,无论如何剑拔弩张却抵不过地狱道的沟壑黏连。
二战时代。法国巴黎东赛馆事件——一个悲伤且譬喻了残忍风格的政治往事。莎拉一家因为是犹太人,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被要求交出居住在巴黎的犹太人。十岁的莎拉和她的家人不可避免的在疯狂浩劫中罹难,在军队搜捕来临之际,莎拉将年幼的弟弟悄悄锁在家中的衣柜里保护起来,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收好了衣柜的钥匙,希望可以借此让弟弟度过一难。
弦弦掩抑声声思
我哭了很久,不管是看电影中、还是看电影后。坦白说,我在这之前对那段年代所发生的一切都很陌生,无论是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地狱般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又或者是惨遭屠杀的犹太民族。这一切的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遥远,都被历史有意无意中抹去了当初的真实的面貌。
故事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这桩维希政府助纣为虐的惨剧,是法国人选择沉默和遗忘的过去。1942年7月16日和17日,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死于毒气室。而《莎拉的钥匙》中战争导致的悲剧,正是发生在这一背景下的成千上万个被残忍杀害的犹太家庭的缩影。
电影的刚开始,莎拉和弟弟米歇尔在被子里打闹嬉戏,一切都显得那么欢快明亮,以至于在警察闯入家门的时候,瞬间的紧张气氛将所有平静祥和打破,都让人有一丝震惊。莎拉感受到了气氛的异常,母亲的惶恐与不安难以掩盖,她飞奔回房间,让米歇尔躲到壁橱里,然后锁住了门,紧紧地将钥匙攥在手心里
让人超级悲伤的电影,和《美丽人生》有得一拼。战争的后遗症,故事用了很多插叙,但觉得这样减少了很多悲伤。真的真的很同情莎拉,如果你做了什么让你内疚的事就看看这电影吧。故事发生1942年的法国,德国捕抓犹太人。莎拉为了弟弟不被发现锁在隐秘的橱柜里。后来一家人被送往体育馆。本来可以托付一个女人逃出去解救弟弟的,但是爸爸害怕她不能成功断送钥匙。结果眼睁睁的看着女人逃出去,悔恨的父亲却责怪莎拉。让再次陷入自责而病起来。无奈一家人被拆散父母被送往集中营
影片的开始是莎拉天真灿烂的笑容,但是之后她的笑容再不单纯。
关于那段历史,或许人们更多的是了解集中营的死亡数字,或是集中营内犹太人所受的折磨。对于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怎么样呢?
幼小的莎拉就表现出了非一般人的聪明机智,但是在战争的背景下,一个小孩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尽管的历尽波折,结果对她的心灵也造成了无法医治的创伤。那把钥匙打开了橱柜,但却没有钥匙能打开她心灵的那把锁了。或许正因为她太过聪明,记忆和自我的思维过于执着,心灵的痛快,悔恨,自责伴随了她的一生,折磨着她。那种心灵的折磨,无法感同身受。她逃离,离开自己的故土,改变姓氏,背叛种族,却逃不开精神的折磨,这摧残最终使她无法承受……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钥匙,而是历史。
《莎拉的钥匙》面对沉重的历史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www.24788.net/voddetail/11434.html